真的
歷經太陽花後
其實一直在等著醫界的團結
因為「不造反,下一個就會被搞死」
臨床醫療工作過勞的根本原因不消
再多的變革跟疲於奔命只會更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7996751733292&id=1133119129&ref=m_notif¬if_t=group_activity
DRG事件大概會是臺灣醫療史裡面一個很重大的分水嶺,這個事件宣告了醫療界與健保署零和博奕的開始。
健保署相關人員大概到今天都還在想:以前醫界不都是嘴巴很硬,喬一喬就開辦了,怎麼這次從上到下這麼快速地整合,同時驚動了數十位新科立委連署暫緩實施?以往醫界的確跟龐組長說的一樣,有時說話不見得好聽,但常常摸摸頭就接受了,這次為什麼不一樣?
並不是因為DRG相較於先前的跨院所重複領藥、三高及中樞神經用藥管控、鎮靜安眠類藥物VPN系統更不合理、更誤國誤民,實務上,DRG的好處許多念過醫管、公衛的前輩朋友們都有論述,在設定好的狀況下,DRG不見得是壞事,那麼,為何反彈會這麼大呢?
答案只有四個字:「民力已窮」。
早在八仙塵爆前臺灣的醫療系統就已經超限運轉了,在臨床超限運轉的狀況下,每一個品質指標、每一項品質改善措施都會加重現行醫療人員的血汗狀況,而衛政單位對於這些品質指標的獎勵給付幾乎完全無感甚至沒有獎勵(舉今年初的ICD-10,多少醫師下班、放假日還在工作,就是為了把診斷碼完全轉換過去,請問有加班費嗎?只是便宜了管控的單位,還做了他們的業績),在這樣的狀況下,未來要再增加任何的指標,不論立意多麼良善,勢必都會造成臨床人員強力的反撲。
隋煬帝在位時,由於前朝積累,幾個大糧倉都還米糧豐盈,甚至黎陽、回洛等糧倉儲量之豐沛吃到唐朝貞觀年間都還沒吃完,為什麼短短十幾年內,隋朝的天下就被玩完了?答案是「濫用民力」,今天征塞北,明天征高麗,後天修運河,這些事情重不重要?運河到清朝還在用,高麗、塞北都是唐朝的經略重鎮,都很重要,但史書記載當時征夫三有其一,三個人就得要有一個人去搞隋煬帝的功業,到後期「民力已窮」,大家發現不造反早晚有天被這天才皇帝搞死,這個朝代焉能不亡。
憑良心說,健保署並非沒有提出過好的政策,但是病患端就醫不加以限制、轉診沒辦法落實,不把別人的工時當工時,不把別人的成本當成本,不斷進行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管控,今天搞雲端藥歷、明天搞ICD-10,後天你再來個DRG,醫療不斷超限運轉的狀況下,誰還有那個心思願意配合?大家也都知道JCI評鑑對醫療品質幫忙很大,現在你跟全國醫師說,我們都來推JCI看看?那還不翻過來?往後這類政策要推動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但又各有本位,最後就是零和博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是好事嗎?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越來越多醫師覺得:不造反,早晚有天被搞死。